桃李三千树春风七十载 跨界融合成就熊鱼霸主——记中国工艺美术师林亨云

新闻资讯媒体报道 来源:吴乐天 2023-04-11

林亨云(1930-2018),福建省福州市人。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寿山石雕”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研究院文化艺术市场研究中心研究员。


《寒冬一霸》 焓红石  林亨云作


林亨云自幼学习木雕,汲取各家精华,兼擅木雕、牙雕、寿山石雕,最终在寿山石雕这一领域脱颖而出,成为“鱼与熊掌”兼而得之的艺术大师。他不仅扩大了寿山石雕的审美品类,化普通的寿山石材为艺术珍品,而且提高了寿山石艺术的审美,实践“崇尚艺术价值”这一理念,带动寿山石雕艺术化、审美化、现代化新趋势。他以实际行动为寿山石和个人嬴得荣誉与尊敬,是中国寿山石雕界功标青史的艺术大师。


 幼年启蒙 

木石雕刻跨界融合游刃有余

林亨云12岁时跟随舅父陈发坦学习木雕。“我当时学习木雕目的很简单,因为雕刻不需要担心风吹日晒。”林亨云大师直白地介绍了自己进入木雕行业的初衷。在那个看天吃饭的年代,如果能从事一门在室内工作又能养家糊口的生计,何乐而不为呢?


福州木雕,从民间家具、建筑、佛像雕刻逐步发展起来,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福州木雕大至殿堂楼阁,小至案几陈设,都有深沉的痕迹,其作品不管是花草山水,还是人物鸟兽,都精雕细刻,格调古雅。《福州地方志》记载,福州的木雕技艺可追溯至唐宋时期,明末清初福州木雕发展达到兴盛,木雕艺人集聚于象园村。福州象园木雕,以圆雕、半圆雕人物、动物为主,造型简朴粗犷,刀法刚劲,讲究神韵。木雕的学艺启蒙为林亨云日后的石雕技艺运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熊》 煤精石  林亨云作


“为万虫写照,代百鸟传神”的伟大艺术家齐白石,曾经也是木匠出身,兼学篆刻,跨界进入国画,精于工笔,57岁衰年变法力求突破。林亨云经历与其颇有几分相似,他年少时期进入木雕行业以图养家糊口,而正当他于木雕行业如日中天之时,却选择转投石雕行业,在不惑之年跨界出发。“我因为在木雕厂做得很不错,所以被调到工艺美术实验厂工作,当时实验厂同时生产石雕和木雕。那段时间我深入接触到寿山石,并由衷地喜欢上了这些色彩斑斓的石头。”而正当林亨云痴迷于钻研寿山石的时候,“文革”来临,福建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和实验厂被宣布撤消,林亨云必须回到原来的木雕厂去,如何是好?是老老实实回到木雕行业,从事一成不变的工作,还是开辟新天地,进入石雕行业,迎接新的挑战?“我在1959年就被授予‘省工艺美术名艺人’称号,当时木雕界获此殊荣者寥寥无几,进入石雕行业等于是放弃了前面二十几年的努力。”


林亨云陷入两难的选择中,最终对石雕的热爱战胜了所有的舆论,他选择了石雕,至于是否会失败,林亨云持着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想法。他自学成才,将二十几年的木雕实践经验嫁接到石雕上,并抓住时机学习西方美术基础知识;他触类旁通,逐渐摸索到了石雕的雕刻技法,并运用有限精力突破单个题材;他生性勤恳,注重足下,积累跬步致千里,在跨界融合中大放异彩,于游刃有余中精品迭出。


3、《母子情钮章》焓红石  林亨云作.webp.jpg

《母子情钮章》焓红石  林亨云作


多年创作,林亨云认为细心观察、搜集资料和思考领悟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而成功往往青睐于有准备的人。这里不得不谈到他的经典之作《海底世界》,此作品色彩俏丽,层次分明,搓摩光洁,有如幻影,将鱼类灵动畅快游弋于水中的怡然自得神态刻画得入石三分。而为了将海底世界的鱼表现得栩栩如生,他趁出访美国夏威夷与参观香港海洋公园的机会,细心观察琢磨各种热带鱼的形态,回国后又努力搜集各种热带鱼、贝类与珊瑚的资料,对它们形态了然于胸。经过精心设计,以夸张的艺术手法,汲取木雕和牙雕技巧,运用虚实结合,巧妙利用天然俏色和镂空技法,雕刻出一群游弋于海底珊瑚丛中的热带鱼,创作了《海底世界》,并于1988年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

 出神入化 

鱼与熊掌运筹帷幄兼而得之


《大学》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艺术创作亦是如此,只有经过精心设计、完美布局的作品才可称为绝世之作。林亨云严格杜绝自己的作品出现千篇一律、一成不变的题材,他在创作过程中善于发现石头材质、形状、色彩的变化,因材施艺,因式造型,创作出一件件惊世之作。


《一家亲》 寿山旗降石  林亨云作


早年学习木雕的时候,林亨云就把熊刻得栩栩如生。一次偶然机会他在画册中见到北极熊,北极熊洁白浓密的毛发让已是刻熊专家的林亨云再次获得创作灵感。书本学习并不能满足他对创作的需求,为此他便成为动物园的常客,写生也是必不可少的功课。而良好的观察思考习惯同样贯穿于林亨云的熊雕创作中,表现出其对艺术创作的敬畏之心。在寿山乡出产焓红石当时,这些形状硕大,材质细腻,通体洁白,中间还夹杂些许红色的石头引起林亨云的关注,长期与石头相伴的他发现它是雕刻北极熊的极佳材料。多年来创作熊的作品,他先后选用寿山纯白旗焓红旗艮、黑色豆耿石,用木雕刀法雕刻熊毛,创作出黑熊、白熊、褐熊等。同时他对材质进行严格把关,石头的长宽厚薄与实物的比例,打坯泥稿需步步谨慎,让作品立体生动逼真传神,达到各个视角和方位的高度统一及完美融合。

《海底世界》 寿山高山石  林亨云作


林亨云对熊的观察研究细致入微,他发现熊毛分布的走向与规律有所不同,先分大毛后分小毛,熊毛才会自然松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他还自制了锐利的正刀、立刀与回转刀等作为挑雕熊毛的工具,并区别使用,对于卷曲的毛,只能用回转刀,若用正刀与立刀,挑出的毛就不柔软自然。在林亨云看来,熊身上的毛千变万化,各个部位的毛深浅、纹理、走向、疏密皆不同;陆地上行走与从水中钻上来的熊、黑熊与白熊、小熊与成年熊等都不同,毛发处理方式也有所区别。


一位优秀的寿山石雕艺术大师在任何艺术细节上都会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以精湛的艺术创作激活原石的灵性,斌予原石新的生命。林亨云丰富了豆耿石与焓红石的艺术表现力,是寿山石熊雕艺术的奠基者。谈起林亨云的北极熊系列作品时,藏家最深的感触有两个:一是北极熊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二是北极熊身上的毛发给人极其真实的质地感。这些熊或坐、或爬、或嬉戏、或逐食、 均栩栩如生,情趣盎然,逗人可爱。


《一家亲 》 旗降白  林亨云作


千里马需要伯乐前来相中,才有行走千里的流传佳话。林亨云公子林飞曾这样评价:“由于长期观察熊的生活习性,模仿和研习熊的动态行为,创作中熊与人会相互影响,父亲表现出来的形态和神情,能与熊达到惊人神似。”焓红石价格一度因林亨云的巧手水涨船高,一跃成为商贾争相购买的石材,林亨云不仅拓宽了寿山石雕刻的题材,更是让这种埋藏于地底数千年的石头大放异彩,完成了千年的岁月使命。正如其儿子林飞所言:“我父亲就是为焓红石而生的,焓红石也是为我父亲而生的。”

一门三杰

七十余年春风化雨百花吐艳


韶光易逝,转眼七十余载已过。在这七十多个春秋里,林亨云从一个初为生计拜师学艺的少年学徒,转为对木雕无穷天地不断探索的热血壮年,乃至后来只以石雕为伴,将石雕作为终身艺术追求的耋耄老人,他的一生已与雕刻骨肉相连,分不开、斩不断。如果说,林亨云进入木雕行业的初衷是为了生计,乃至后来,他手足胼胝地在石雕行业闯出一片天地,只是一种量变至质变的升华,那他不惜从头开始,进入石雕行业难道不是对艺术境界的探索吗?我们反观其在石雕行业几十年的艺术成果,其以“熊”霸天下享誉世界,如果没有非凡的毅力以及不懈的追求,是无法雕刻出富有感情、展现强劲生命力的艺术品。

《嬉戏》 煤晶石  林亨云作


多少年来,他的北极熊,憨态却不幼稚,他巧妙利用材质的特性,酣畅淋漓,竭力展现情感的自由自在,作品中透露出人的精气神,情感和雕刻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参透一种艺术家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他所形成的憨态的风格,在行云流水间表现出艺术家童真童趣、特立独行、胸襟开阔的意志品质。


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五个子女在林亨云对艺术执着追求的耳濡目染下,相继进入雕刻行业并取得了不菲的成绩,昔有五子登科,今有林家一门六人从事雕刻创作。其中林飞是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林东现亦将荣获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至截稿时为评选结果公示期),在寿山石界历来就有“一门三杰”的美誉,而女儿林凤妹在父亲的谆谆教导下,继承衣钵擅长雕熊,目前已是福州工艺一级名艺人、福建省工艺美术名人。同时,他们也都是传授技艺的能手,培养出的徒弟和学生那就不可计数了,仅林飞就带出两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潘泗生和黄丽娟。

《寒冬一霸》 寿山焓红石  林亨云作


“七十年春风化雨百花吐艳,数十载薪火相传桃李芬芳。”林亨云早已桃李丰硕遍布雕刻行业。年纪越大,他越加注重在清净无为的修炼中,实现一个老年艺术家的精神超越。他的晚年生活饱满而充实,每天都与石雕相随相伴。林飞回忆,父亲生前在家中长廊放一张案台,台上零落布满锤子、钎子等,这是林亨云每天必到之处,敲打锤炼之间让生活变得简单又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