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当代寿山石雕界,周宝庭是当之无愧的古兽雕刻巨擘。他的寿山石雕博采众长,人物、动物、山水、花鸟等雕刻题材样样精通,尤其擅长于印纽、古兽和仕女的雕刻。他取汉唐艺术风韵,融福州东西门派精华,兼容并蓄,自成一家,被推崇为“周氏寿山石雕技法”。他的作品造型古拙朴茂,善于保留原料特质。雕刻古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构图饱满,古朴典雅,可爱又兼具气势威风,富有生命之活力;雕刻人物,刀法简练浑圆,精巧儒雅又富有神韵,传神写照气韵生动。
01
潜心学习砥砺奋进
周宝庭,1906年出生于福州市郊东门后屿乡的一个小商贩家庭。15岁时,他父亲把他送到“东门派”艺人林友清处学艺,4年满师后因不满足于已掌握的技艺,25岁又拜“东门派“第三代传人郑仁蛟为师,郑仁蛟经常带他到“集古斋”等古董店雕刻仿古印钮。郑仁蛟临终前以平生技术结晶《古兽图稿》相赠,并告诉他:“以后要仔细揣摩这本书,你的技艺一定会更加完善,还要珍惜这本书,因为这是我们几辈艺人学艺的模本。”周宝庭含泪接过这本书并暗暗发誓,一定要将寿山石的雕刻技艺发扬光大,以告慰师傅在天之灵。此后,他潜心钻研,终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人民逐步从战乱和灾荒的阴影中走出来,人民政府号召恢复生产,1955年,郭功森、周宝庭等16个老艺人联合成立“福州郊区寿山石刻生产小组”。这十六个人号称“十六罗汉”,个个都是身怀绝技的寿山石雕刻高手。没有现成的工作场所,周宝庭就索性将自家院落整理出来,作为小组的生产车间,还动员夫人加入生产小组,专门负责给艺人们做饭。很快,他们的作品就被文化部门收购一空。第二年,生产小组中便有六人获得福州市名艺人称号。也是在这一年,由于业务扩大,生产小组发展成为生产合作社,人员也由原来的16人增加到50多人。
《蹲螭》把件 寿山高山石 周宝庭作
1958年,福州石雕厂成立,周宝庭他们的生产合作社全部被并入石雕厂。1961年,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委员长朱德和时任国家副主席董必武来闽视察并到福州石雕厂参观时,领导特别介绍了德艺双馨的周宝庭。董必武在参观工厂里摆出来的数十件寿山石雕精品时,反复端详、揣摩他雕刻的那件《九螭虎穿环》,赞叹说道:群螭屈曲盘旋,穿环灵动自然,圆滑晶莹,古朴可爱,难得可贵。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福建雕刻总厂多次到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地举办展览,展览中多数的展品是可以销售的,周宝庭的作品也是创收的主力之一。在那几年之中,多数较好周老作品就这样流到了海外。
02
相石绝艺合壁精华
“相石”是寿山石雕的核心要领,检验艺术家的悟性与涵养。周宝庭的“相石”原则有两个:一是根据石头的天然形状来雕刻,追求“天趣”;二是结合天然的造化与人的思维,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他认为,作品要有自己的思想,表现自己的情感内涵。据其弟子王一帆介绍:“师傅平时教导学生雕刻不能‘太像’真的,也不能过于‘不像’要留出想象空间。不要太剔透,不要过多镂空,学生一开始就要锻炼相石的能力。拿起石头,不能急着刻,如果急着刻,天天刻同样的作品,就没有创造性。要根据石头的天然造型,以工配石适合刻什么就刻什么。”他用质朴的言语道出周宝庭“相石”的精髓,艺术创作是艺术家对客观对象的认识,追求“像”与“不像”之间的意境。
《狮子戏球》摆件 寿山高山石 周宝庭作
周宝庭常说:“石无贵贱,所谓不完美的石头亦可出艺术品,寿山石只是载体,用于展示表现的对象是人,靠人去点化石头。”因此,他的很多作品虽然只是材质通的石料,但以精湛的工艺、独特的质感为收藏界所追捧。经他反复“相石”所刻出的作品,总是气质非凡,既有其师郑仁蛟之精华,又博采众长,融人自身之精神理念,气的传神而又耐人寻味。资深藏家曾表示:“宝庭师傅的作品,远看有气势,近看有内容,摩挲不剌手,细玩出韵味。我们玩石头很多年,追的就是宝庭师傅精湛的工艺。”
寿山石雕的古兽由传统印钮上的动物演变而来,有品赏把玩功能。周宝庭在掌握东门派注重造型、尖刀深刻、剔透灵巧的技艺后,又潜心钻研西门派的圆刀浅刻,创作出千姿百态而又韵味无穷的古兽作品。这些古兽憨厚可爱古朴典雅,气势凌厉威风十足,是其最出色,最有创意的一类作品。巧用石色是周宝庭古兽作品的突出特点,淡色者多刻制羊、兔、鹿、象等温顺动物,色彩浓重者多雕镂虎、豹、狮等威猛之兽,依天然造化而取巧点化,人工与天然相得益彰,浑然一体。其被国家邮电部选为邮票图案的作品《犀牛沐日》,就被誉为寿山石雕刻利用巧色典范。
《双螭穿环》摆件 寿山高山石 周宝庭作
周宝庭作品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融汇贯通,合璧精华。无论蹲、卧、奔、立多种形态,都雄浑有力,生动多姿又耐人寻味。为了让古兽作品有装饰性,周宝庭还认真研究古代青铜器纹饰与汉唐瑞兽造型,使寿山石雕古兽既神情毕肖又富有装饰味。其古兽的胸部及股处常旋以螺纹,既符合结构原理,又增强雄浑感。从其古兽作品可以窥见两汉艺术之拙重,六朝艺术之飘逸,以及唐代艺术之富丽,恰到好处地体现出中国人追求的情感观念和理想。“握不剌手,划不刮脸,圆中带方,方中带圆,观之有角,触之无麟”。代表作《九螭虎穿环》运用不同的刀法,或沉着刚健,或圆润流畅,既朴茂又剔透,九只螭虎穿盘曲旋于五个环壁之中,相互呼应、遒健灵动、逶迤动人。
《犀牛沐日》印章 寿山高山石 周宝庭作
周宝庭认为,人物雕刻贵在气韵传神。他以悟性为原石赋予灵魂,喜欢用大轮廓勾画人物的体态、情境,浑融,细节处刻画人物的神态、衣褶,典雅深情,寻求艺术形象空间感与时间感的统一。他的人物雕品融合理想与现实之美,传神写照,气韵生动。其另一类代表作“仕女”系列雕品,精巧儒雅又富有神韵,传神写照气韵生动地展现“古美”风貌。如《坐鼓仕女》、《黛玉葬花》、《仕女》等作品,不拘泥于忠实再现对象,而是通过浑朴的造型、静中有动的身姿、圆顺的刀法传达出人物的精神气质,展现出思想情感之美。
周宝庭的雕刻艺术传承传统雕刻艺术的精髓,用流畅的线条语言勾画人物的含蓄蕴藉,以古朴典雅的审美理念表现作品的气韵传神,以丰富的情感内涵呈现艺术的真善美,为人们提供了品赏、抚玩和研究的无限空间,实乃东方艺术之瑰宝。
03
一代宗师风范长存
改革开放后,周宝庭的艺术创作迎来了又一个春天。1979年4月,他被福建省二轻厅授予“工艺美术师”荣誉称号。1988年4月,在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会上,国家轻工业部授予他“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
对周老而言殊荣背后的遗憾就是,在一次意外中郑仁蛟传授予他的《古兽图稿》烧毁了,而当初答应师傅要把图稿流传下去。年过古稀的周宝庭,没有绘画的功底,也没有如今的电脑技术,古稀之年仍孜孜不倦,以一颗赤子之心,凭着记忆重绘图谱。并以刀代笔,凭借多年来的雕刻经验,凭着心中对寿山石雕刻艺术的矢志不渝的深爱刻成百兽印钮,被当时的石雕界誉为“中国传统艺术之瑰宝”。
《刘海戏蟾》摆件 寿山高山石 周宝庭作
现在看到的这本《古兽图稿》则是后来的寿山石雕刻艺人按照印钮的样式绘制下来,就这样,一本凝聚了三代寿山石雕艺人的珍贵资料终于可以继续传承下去了。随着寿山石市场再度繁荣,周宝庭的这100多个古兽印钮被中外收藏家争相高价收藏,这些印钮散落在世界各地,福州石雕艺术工艺厂仅保留着其中的28枚。这些印钮,或憨厚古拙,或轻灵婉转,或雄浑清雅,每一个印钮都映射出周宝庭老人重现《古兽图稿》的决心和毅力。
周老的一生可谓桃李满天下,他的徒弟中出名的就有高尊贤、林元康、周则斌、阮章霖、俞世英、林永源、周娟玲、王一帆等人。身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林元康以寿山石雕人物、山水圆雕见长,以艺术处理简洁著称,其作品构图饱满,以传统八仙题材最富特色,表现革命圣地的山水独树一帜,《闽西组雕》、《福音画院》等均蜚声艺坛。阮章霖擅长人物、花鸟、古兽、印钮及博古链条、器皿雕刻。以雕工细腻、刀法浑厚、构思独特称著艺坛。而王一帆擅长人物、古兽雕刻,兼工篆刻,其篆刻得潘主兰指导,技术全面,题材广泛。作品立意新颖、巧思过人,富有文化内涵和金石味。周宝庭的子孙中,周则斌也是寿山石雕的个中好手,而周宝庭的孙女周娟玲女士,现任福州石雕艺术工艺厂寿石之家主管,多年以来法效乃祖,谦虚谨慎兢兢业业,为福州寿山石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九螭虎穿环》摆件 周宝庭作
虽然已经成为无可争议的一代宗师,但是周宝庭老人依旧保持着艰苦谦逊的风格,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他就在楼梯下的工作间内艰苦创作。他生前竟然舍不得在好石头上动刀,“好的石头,得留到以后让雕刻工艺更好的年轻人去雕!”
1989年7月14日,周宝庭因病在福州辞世,据悉在他生命的最后时间,仍然坚持着雕刻工作。他是建国后寿山石雕界的典范,是20世纪难能可贵的寿山石雕艺术大师。综观其传奇艺术生涯,为徒不忘师门遗训,为师不忘奖掖后学,艺成不忘报效桑梓,名满天下依然谦逊如竹。斯人已去,风范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