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交椅山全景 王雄/摄
做陶的神仙手艺
很久很久以前,玉帝听说凡间的种田人,世世代代种五谷,遇到灾害收成不好,一日三顿都吃不饱。他就派太白金星下凡传授手艺,使种田人增加收入,减少饥寒痛苦。
太白金星走出南天门,立刻闻到一阵清香味,便寻香寻到一条开满梅花的大溪。他右脚踏在“相叠石”,左脚踏在“马鞍石”,两块石上便出现两只深深的足迹。他摇身变成一位白发老翁,在溪边观赏梅花,被溪上景色深深地迷住,久久没有离去。这时,一个愁眉苦脸的种田人从他身边走过,长长地叹了口气。老翁说:“你们这里五坞十八曲,风景这么好,你叹什么气!”
老翁口中的“五坞十八曲”,说的就是磁灶境内有五个坞和十八座蜿蜒起伏的小山岗。磁灶处处是蜿蜒的山地,所以有“磁灶山”的别称。“十八曲”中各个山岗的名字很有意思,有根据地形得名的,有根据传说故事得名的,也有根据山上奇石而得名的。
种田人说:“风景是好,年景不好,耕种的没收成。”
老翁说:“这里有很好的做陶器的陶土,还有很多造窑的石头和当燃料的松树林,怎么没人做陶呢?”
种田人说:“自古以来无师不说性。我们从来都是种地,没人学手艺!”
老翁说:“你如果想学,我就教你!”
种田人听了很是欢喜,他不怕艰苦,日日夜夜勤苦学习种种技术。时间过得很快,老翁看他的手艺还可以,就向他辞别。种田人再三挽留也没办法。当晚,他添了些酒备了些菜,聊表谢意,临别时请教老翁:“烧一窑陶瓷需要几天?”老翁说:“其它地方要三到七天,看你虚心学手艺,真诚对待人,神仙保庇,只要烧一二天就够了!”话一说完,人就不见了。种田人这才知道,自己学了一门神仙传授的手艺。
金交椅山古窑址
从此,烧制陶瓷的手艺就流传下来,磁灶的地名也是这样得来的。之前引来神仙赏梅的那条清溪,也被人称为梅溪。在梅溪两畔连绵山岗中,现在还保存好多个南朝到明清的窑址,最出名的就是金交椅山窑址。
采写:傅孙义
来源:闽台民间文学信息总库
磁灶窑址 成冬冬/摄
名称:磁灶窑址
别名:金交椅山窑址
地址:晋江市磁灶镇前埔沟边村金交椅山
始建:公元10世纪
荣誉:福建省考古遗址公园
亮点:泉州城郊规模最大的古窑址,体现陶瓷生产的完整流程
出土的器物
来源:泉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